有备无患文言文翻译

时间:2023-09-18 03:30:46 青年文学网

有备无患文言文翻译

1. 英语翻译11.居安思危,思则有备,有备无患.(《左传·襄公十一年》 11.居安思危,思则有备,有备无患.(《左传襄公十一年》) 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,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.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.12.言之无文,行而不远.(《左传襄公二十五年》) 文章没有文采,就不能流传很远(说话没有文采,就传播不远.).13.从善如登,从恶如崩.(《国语周语下》) 做人要认真,千万不要走错路啊 14.善作者不必雹燃善成,善始者不必善终.(《战国策燕策》) 善于做的人不一定成功,善于开始的人不不一定有结果 15.前事之不忘,后事之师.(《战国策赵策一》) 吸取从前的经验教训,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.16.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;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.(《易经》) 天(即自然)的运动刚强劲健,相应于此,君子处世,应像天一样,自我力求进步,刚毅坚卓,发愤图强,永不停息;如肆裤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,君子应增厚美德,容载万物.译为: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,即使颠沛流离,也不屈不挠;如果你渣简是君子,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,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.17.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.(《礼记学记》) 学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,教别人才知道自己的困境(也可以理解为不足) 18.师严然后道尊,道尊然后民知敬学.(《礼记学记》) 学问被尊重了,老百姓才知道崇尚科学和做学问的人.19.独学而无友,则孤陋而寡闻.(《礼记学记》) 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,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,见识短浅.20.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学,不知道.(《礼记学记》) 人只有通过学习,才能实现人生价值。

平安传文言文翻译

1. 明史 平安传,翻译 平安传 平安,滁人,小字保儿。

父亲平定,跟从太祖起兵,官任济宁卫指挥佥事。随从常遇春攻下元都城,阵亡。

平安早先为太祖养子,骁勇善战,力举数百斤。承袭父职,迁升密云指挥使,进升为右军都督佥事。

建文元年,讨伐燕王,平安以列将身份随从出征。到李景隆代替耿炳文为将,任用平安为先锋。

燕王将渡白沟河,平安埋伏一万骑兵在河边阻截。燕王说:“平安,竖子罢了,往年随我出塞,知道我如何用兵,现在应当先攻破他。”

交战中,不能挫败平安。当时南方军队六十万,在河边摆开阵势。

燕王率将士突入阵中,战至傍晚,互有杀伤。到天黑,才各自收兵。

燕王迷路,只有三个骑兵跟从,下马伏在地上观察河的流向以辨别东西方向,才知道营垒所在的地方。第二天再战,平安击败燕将房宽、陈亨。

燕王见事情紧急,亲自冒着箭雨、飞石奋力作战。战马受伤,箭已用尽,刀剑卷折不可再战。

快速登上河堤,佯装举鞭招后续骑兵以迷惑敌人。恰逢朱高煦援兵赶到,才得以脱身。

当时,众将中平安作战最努力,燕王几铠被平安的槊刺中。不久兵败,详见《成祖纪》。

燕军围攻济南。平安驻扎在单家桥,计划到御河夺取燕军运饷的船只。

又挑选善於游泳的士兵五千人渡河,将要攻打德州。才得以解济南之围。

平安和吴杰前进,屯兵定州。第二年,燕军在夹河战败盛庸,回军与平安在单家桥作战。

平安奋力出击,大败燕军,擒获燕将薛禄,不久,逃去。再战於滹沱河,又战败燕军,平安在阵中绑木为楼,高数丈。

战斗正酣,便登上木楼张望,发强弩射燕军,射死的人很多。忽然刮起了大风,摧毁房屋,拔起树木,声音如雷。

都指挥邓戬、陈鹏等人陷在敌阵中,平安便败走真定。燕王和南方军队数次大战,每次亲自冲锋陷阵,所向披靡,只有平安和盛庸屡次挫败他。

滹沱河之战,射在燕王旗帜上的箭就像刺猬身上的刺那样多。燕王让人把旗送到北平,告诉世于谨慎收藏以示后人。

顾成早已被执在北平,看到旗帜,哭着说:“臣自年少从军。现在老了,经历许多战事,不曾见过旗帜上被射中这麽多箭。”

过了一月,燕军到大名,平安和盛庸及吴杰等人分兵骚扰燕军运饷的道路。燕王担心,派指挥武胜上书朝廷,请求撤换平安等人并罢兵,这是缓兵之计。

皇帝不许。燕王也决心南下,派李远等人秘密赶往沛县,焚烧粮船,攻取彰德,攻破尾尖寨,劝说林县投降。

当时平安在真定,估计北平数巧空虚,率一万骑兵直奔北平。到达平村,距城五十里驻扎。

燕王恐惧,派刘江等人急驰回救。平安作战不利,引军而回。

当时大同守将房昭带兵进入紫荆关,占据易州西水寨以窥视北平,平安在真定供给粮饷。八月,燕军北归。

平安追上燕将李彬,在杨村作战,打败李彬。 建文四年,燕军再次南下,攻破萧县。

平安率军跟在燕军的后面,到淝河。燕将白义、王真\刘江迎敌。

平安辗转作战,斩杀王真。王真是一员骁将,燕信答王曾说:“众将像王真一样奋勇,何事不成。”

这时被平安所杀。燕王便亲自迎战。

平安部将火耳灰挺槊大呼,向前直刺燕王。战马突然仆倒,被俘,平安稍微后退。

不久,再前进到小河,张开左右两翼夹击燕军,斩杀燕将陈文。不久再移军齐眉山,与众将摆阵大战,自午至酉,又战败燕军。

燕军众将计划北归,以图后举。燕王不听。

不久何福率军赶到,与平安会合。燕军更是大为恐惧,燕王数日昼夜穿着铠甲。

何福想要持久作战使燕军疲劳,把营垒移向灵璧,深沟高墙自保,但粮饷运输被燕军阻挡,不能到达。平安分兵前往迎接,燕王以精锐骑兵狙击平安军,被一分为二。

何福打开营垒前来救援,被朱高煦打败。众将计划移军淮河以获得粮饷,夜晚令军中听到三声炮响便出发。

第二天,燕军突然逼近营垒,发炮三声。军中误以为自己的号令,争着奔向大门,於是大乱。

燕军进攻,何福的人马坠滑毕慧落到堑壕中把堑壕都填满了。何福单骑逃走,平安及陈晖、马溥、徐真、孙成等三十七人都被俘。

军中被俘的文臣宦官又有一百五十余人,这天是四月辛巳日。平安长久驻扎真定,屡次战败燕军,斩杀骁将数人,燕将无人敢触其锋芒。

这时被擒,军中欢呼动地说:“我们这些人从此就安全了。”争相请求杀掉平安。

燕王爱惜他的才能和英勇,选择精锐士兵护送到北平,命令世子和郭资等人善待他。 燕王即帝位,以平安为北平都指挥使,不久进升行后府都督佥事。

永乐七年三月,皇帝巡察北京。将要到达,阅读奏章看到平安的名字,对左右的人说:“平保儿还在吗?”平安听说后自杀。

命令把指挥使的俸禄给他的儿子。

2. 《明史·平安传》文言文练习答案求解,知道的连题目一起发下 明史中关于平安的传是《明史》卷一百四十四、列传第三十二《盛庸 平安 何福 顾成》。

你问的应该是这个吧 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,完成5—8题。

平安,滁人,小字保儿。建文元年,伐燕,安以列将从征。

后为先锋。燕王曰:“平安,竖子耳。

往岁从出塞,识我用兵,今当先破之。”及战,不能挫安。

燕王失道,从者仅三骑。安击败燕将。

燕王见事急,亲冒矢石力战。马创矢竭,剑折不可击。

走登堤,佯举鞭招后骑以疑敌。会高煦救至,乃得免。

当是时,诸将中安战最力,王几为安槊所及。 明年,燕败盛庸,回军与安战。

安大破之。再战滹沱河,又破之。

安于阵中缚木为楼,高数丈,战酣,辄登楼望,发强弩射燕军,死者甚众。滹沱之战,矢集王旗如猬毛。

王使人送旗北平,谕世子谨藏,以示后世。顾成已先被执在燕,见而泣曰:“臣自少从军,今老矣,多历战阵,未尝见若此也。”

八月,安及燕将李彬战于杨村,败之。四年,燕兵破萧县。

安引军蹑其后。燕将白义、王真、刘江迎敌。

安转战,斩真。真,骁将。

燕王尝曰:“诸将奋勇如王真,何事不成!”燕王乃身自迎战,安部将火耳灰挺槊大呼,直前刺王。马忽蹶,被擒。

安稍引却。已,复进至小河,张左右翼击燕军,斩其将陈文。

寻何福军亦至,与安合。燕军益大惧,王昼夜擐甲者数日。

福欲持久老燕师,移营灵璧,深堑高垒自固。而粮运为燕兵所阻。

安分兵往迎,燕王以精骑遮安军,分为二。福开壁来援,为高煦所败。

诸将谋移军淮河就粮,夜令军中闻三炮即走。翌日,燕军猝薄垒,发三炮。

军中误以为己号,争趋门,遂大乱。燕兵乘之,人马坠壕堑俱满。

安等三十七人皆被执。安久驻真定,屡败燕兵,斩骁将数人,燕将莫敢婴其锋。

至是被擒,军中欢呼动地,曰:“吾属自此获安矣!”燕王惜其材勇,选锐卒卫送北平,命世子及郭资等善视之。永乐七年三月,帝巡北京。

览章奏见安名,谓左右曰:“平保儿尚在耶?”安闻之,遂自杀。命以指挥使禄给其子。

(节选自《明史·卷一百四十四》)5.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,不正确的一项是( ▲ )(3分) A.燕王失道,从者仅三骑 失道:迷失道路 B.安引军蹑其后 蹑:跟随 C.马忽蹶,被擒。安稍引却 引却:引兵击退 D.燕王以精骑遮安军 遮:拦截6.下列句子中,直接表现平安作战“材勇”的一组是( ▲ )(3分) ①佯举鞭招后骑以疑敌 ②发强弩射燕军,死者甚众 ③多历战阵,未尝见若此也 ④安引军蹑其后 ⑤张左右翼击燕军,斩其将陈文 ⑥王昼夜擐甲者数日 A.①②⑥ B.①③⑤ C.②④⑤ D.③④⑥ 7.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,不正确的—是( ▲ )(3分) A.平安率领先锋部队攻打燕王。

作战时,燕王因为有些轻敌,被平安打得大败,后来制造假象,迷惑对方,才得以逃脱。 B.作战时,平安在阵中把木头绑缚在一起,成为楼台,高达几丈,战争进行的激烈时,就登楼眺望,并用强弓向燕军射箭,射死了很多敌人。

C.平安在与燕王的战斗中,多次打败燕王,并斩杀燕王的爱将。后来他与何福的军队会合,使燕军非常害怕,燕王一连好几天都没有脱铠甲。

D.因粮草运输遭燕军阻截,平安分兵前往迎战,燕王率精锐骑兵拦截他,使平安军队一分为二。第二天,燕军又突然迫近军营,发了三炮,致使安军大乱,燕兵乘机进攻,平安被捕。

8.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(10分)(1)马创矢竭,剑折不可击。

(3分)译文: ▲ (2)谕世子谨藏,以示后世。(3分)译文: ▲ (3)诸将谋移军淮河就粮,夜令军中闻三炮即走。

(4分)译文: ▲ 参考答案:5.选C 引却:后退6.选C 解析:①⑥燕王朱棣所为;③乃顾成语,是间接表现。7.选A 解析:燕王逃脱是因为恰遇朱高煦救兵到来。

8.(1)(燕王)燕王的马受了伤,箭也用完了,宝剑折断无法击杀。(“创”受伤,1分,“竭”用尽,1分;“折”折断,1分。

整句语意不通则该句不得分)(2)告诉世子要小心收藏,将来把它拿给后人看。(“谕”告诉,“谨”小心,“示”给……看,三处各1分。

整句语意明显错误或不通则该句不得分)(3)众将谋划转移军队到淮地以获得粮草,当晚命令部队听到三声炮响就迅速出发。(“谋”谋划,1分;“就”获得,1分;“夜”在夜间,当晚,1分;“走”迅速出发,1分。

整句语意不通则该句不得分)附参考译文:平安,滁州人,字保儿。建文元年,攻打燕国,平安凭借列将的身份跟从出征。

后来担任先锋。燕王说:“平安,竖子罢了,以前跟随我出塞,识破我用兵的计策,我要先打败他。”

等到打仗的时候,不能挫败平安。燕王迷了路,只有三个骑兵跟随他。

平安打败了燕国将领。燕王看到情况紧急,亲自上战场冒着箭雨、飞石奋力作战,燕王的马受了伤,箭也用完了,宝剑折断无法击杀。

燕王于是飞奔登上大堤,举起马鞭假装招引后备骑兵来迷惑敌人,恰好朱高煦救兵来到,才得以幸免。在这时,平安作战最为尽力,燕王差一点就被平安的兵器伤到。

第二年,燕打败了盛庸,调军和平安作战。平安大败他们。

又在滹沱河作战,又打败了他们。平安在阵中把木头绑缚在一起做成楼台,达几丈之高,作战激烈时,就登上楼台眺望,用强弓向燕军发射,燕军死了很多。

3. 古文翻译《列女传》,急用 孟母断织

【原文】

孟子之少也,既①学而归,孟母方绩②,问曰:“学何所至矣?”孟子曰:“自若也。”孟母以刀③断其织。孟子惧而问其故。孟母曰:“子④之废学,若我断斯⑤织也。夫君子学以立名,问则广知,是以⑥居则⑦安宁,动则远害。今而废之,是不免于斯役,而无以离于祸患也。……”孟子惧,旦⑧夕⑨勤学不息,师事子思,遂成天下之名儒。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⑩矣。——选自《列女传》

【注释】

①既:已经。②绩: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。这里指织布。

③以刀:用刀。④子:古代指你。

⑤斯:这。⑥是以:因此。

⑦则:就。⑧旦:早晨。

⑨夕:泛指晚上。⑩道:法则、方法。

【译文】

孟子小的时候,有一次放学回家,他的母亲正在织布,(见他回来,)便问道:“学习怎么样了?”孟子(漫不经心地)回答说:“跟过去一样。”孟母(见他无所谓的样子,十分恼火,)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。孟子见状害怕极了,就问他母亲:“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?”孟母说:“你荒废学业,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。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,问才能增长知识。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,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。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,就不免于做 *** 的劳役,而且难于避免祸患。”孟子听后吓了一跳,自此,从早到晚勤学不止,把子思当做老师,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。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。

4. 汪天一传,文言文及翻译 您要找的是不是:江天一传 江天一传原文 (清)汪琬 江天一,字文石,徽州歙县人。

少丧父,事其母,及抚弟天表,具有至性。尝语人曰:“士不立品者,必无文章。”

前明崇祯间,县令傅岩奇其才,每试辄拔置第一。年三十六,始得补诸生。

家贫屋败,躬畚土筑垣以居。覆瓦不完,盛暑则暴酷日中。

雨至,淋漓蛇伏,或张敝盖自蔽。家人且怨且叹,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。

天一虽以文士知名,而深沉多智,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。当是时,徽人多盗,天一方佐佥事公,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,为守御计。

而会张献忠破武昌,总兵官左良玉东遁,麾下狼兵哗于途,所过焚掠。将抵徽,徽人震恐,佥事公谋往拒之,以委天一。

天一腰刀首,黑夜跨马,率壮士驰数十里,与狼兵鏖战祁门,斩馘大半,悉夺其马牛器械,徽赖以安。 顺治二年,夏五月,江南已破,州县望风内附,而徽人犹为明拒守。

六月,唐藩自立于福州,闻天一名,授监纪推官。先是,天一言于佥事公曰:“徽为形胜之地,诸县皆有阻隘可恃,而绩溪一面当孔道,其地独平迤,是宜筑关于此,多用兵据之,以与他县相犄角。”

遂筑丛山关。已而清师攻绩溪,天一日夜援兵登陴,不少怠。

间出逆战,所杀伤略相当。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,而别从新岭入,守岭者先溃,城遂陷。

大帅购天一甚急。天一知事不可为,遽归,嘱其母于天表,出门大呼:“我江天一也!”遂被执。

有知天一者,欲释之。天一曰:“若以我畏死邪?我不死,祸且族矣。”

遇佥事公于营门,公目之曰:“文石!女有老母在,不可死!”笑谢曰:“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?公幸勿为吾母虑也。”至江宁,总督者欲不问,天一昂首曰:“我为若计,若不如杀我;我不死,必复起兵!”遂牵诣通济门。

既至,大呼高皇帝者三,南向再拜讫,坐而受刑。观者无不叹息泣下。

越数日,天表往收其尸,瘗之。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矣。

当狼兵之被杀也,凤阳督马士英怒,疏劾徽人杀官军状,将致佥事公于死。天一为赍辨疏,诣阙上之;复作《吁天说》,流涕诉诸贵人,其事始得白。

自兵兴以来,先后治乡兵三年,皆在佥事公幕。是时,幕中诸侠客号知兵者以百数,而公独推重天一,凡内外机事悉取决焉。

其后竟与公同死。虽古义烈之士,无以尚也。

予得其始末于翁君汉津,遂为之传。 [编辑本段]江天一传译文 江天一,字文石,徽州歙县人。

小时候就死了父亲,侍奉他的母亲,和扶养弟弟天表,有着纯厚的本性。他曾经对别人说:“一个读书人,不树立好的道德品行,就必然没有好文章。”

前朝明末崇祯年间,歙县县令傅岩认为他才学奇异,每次县里童生的岁试,总是选拔他为第一名。但到三十六岁,才补上一名生员。

他家里很穷,房屋残破不堪,就自己动手用畚箕挑土筑墙而住。屋上盖的瓦片不齐全,大热天就暴晒在酷热的太阳中;下雨天,全身被雨淋得象蛇一样蜷伏着,有时张起破伞来遮挡一下。

家里的人一面埋怨,一面叹息,然而天一却捧着书本朗读,和平常一样。 天一虽因为是文人而出名,但是却深刻沉着,足智多谋,特别受到同郡佥事金声的赏识。

在那个时候,徽州一带盗匪很多,江天一便辅助佥事金声,用军队的办法团结组织乡里的年轻人,作好防守的打算。适逢张献忠攻破了武昌,总兵官左良玉向东逃跑,他部下那些广西土司的军队在半路上发生叛乱,所经过的地方放火抢劫。

将要到达徽州时,徽州人非常震惊恐惧。佥事金声计议派兵去抵抗,把这件事委托给了天一。

天一佩腰刀,裹头巾,黑夜里骑着马,率领一批勇士奔跑了几十里,与叛乱的广西土司军队在祁门进行激战,杀死了叛兵一大半人,夺取了他们所有的牛马和兵器,徽州城依赖这次战役而得以平安。 清顺治二年夏五月,江南已被清兵攻破,各州县见势纷纷归附清朝,但徽州人民还是为明王朝坚守抵抗。

六月,明宗室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,听说江天一的名声,便委任他为监纪推官。在此之前,天一对佥事金声说:“徽州是个地势优越的地方,各县都有险要之处可以依赖,只是绩溪那一面正当交通要道,那里地势特别平坦,因此应该在那里建筑关口,多派兵驻守,以和别的县相互配合,夹制敌人。”

于是在绩溪筑起了丛山关。不久,清兵攻打绩溪,江天一日夜手持兵器登城防守,一点也不松懈。

有时出城迎战,双方死伤大致不相上下。于是清兵用少数骑兵在绩溪牵制住江天一,而另外从新岭进攻。

守岭的人先败逃了,绩溪城终于沦陷了。 清军的主将悬赏捉拿天一非常急迫。

江天一知道抗清之事已没有希望,就立即回家,把母亲托付给弟弟天表,出门大叫:“我就是江天一!”于是被逮捕。清军中知道天一的,想释放他。

天一说:“你以为我怕死吗?我不死,灾祸将是全家被杀!”在营门口遇见了佥事金声,金声看着他说:“文石,你还有老母亲在,你不能死。”江天一笑着辞谢道:“哪里有和人一起共事而在危难时刻逃避的呢?希望你不要为我的母亲担忧。”

到了南京,总督洪承畴想不问罪,江天一昂起头来说:“我为你考虑,还是把我杀了的好;我不死,必定再要起兵!”于是把他拖到通济门刑场。到了那里,江天一高呼“高皇帝”三遍。

5. 居安思危文言文翻译 原文1:编辑上谓侍臣曰:“治国如治病,病虽愈,尤宜将护。

倘遽(jù)自放纵,病复作,则不可救矣。今中国幸安,四夷俱服,诚自古所希,然朕日慎一日,唯惧不终,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。”

魏征曰:“内外治安,臣不以为喜,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。”上谓侍臣曰:“治国如治病,病虽愈,犹宜将护。

傥遽自放纵,病复作,则不可救矣。今中国幸安,四夷俱服,诚自古所希,然朕日慎一日,唯惧不终,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。”

译文: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:“治理国家如同治病,病即使痊愈,还应护理调养。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,一旦旧病复发,就没有办法解救了。

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,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,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,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,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,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。”魏征回答说:“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,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,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。”

【通假字】:上:皇帝,此指唐太宗李世民。将护:护理 傥遽自放纵,病复作,则不可救矣。

傥(tǎng):同“倘”,倘若 。遽(jù):迅速。

四夷:指唐王朝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。希:通“稀”,罕见。

谏:劝阻。诤:争辩。

傥遽自放纵,病复作,则不可救矣。“傥”通“倘”意思是:“倘若”今中国幸安,四夷俱服,诚自古所希。

“希”通“稀”意思是:“罕见”。——《居安思危》原文2:编辑臣闻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〔1〕;欲流之远者〔2〕,必浚其泉源〔3〕;思国之安者,必积其德义。

源不深而望流之远,根不固而求木之长,德不厚而思国之安,臣虽下愚,知其不可,而况于明哲乎?人君当神器之重〔4〕,居域中之大〔5〕,不念居安思危,戒奢以俭〔6〕,斯亦伐根以求木茂,塞源而欲流长也。凡百元首〔7〕,承天景命〔8〕,善始者实繁,克终者盖寡〔9〕。

岂取之易,守之难乎?盖在殷忧〔10〕,必竭诚以待下;既得志,则纵情以傲物〔11〕。竭诚,则吴越〔12〕为一体;傲物,则骨肉为行路〔13〕。

虽董之以严刑〔14〕,振之以威怒〔15〕,终苟免而不怀仁,貌恭而不心服。怨不在大,可畏惟人,载舟复舟,所宜深慎。

奔车朽索,其可忽呼?君人者,诚能见可欲,则思知足以自戒;将有作〔16〕,则思知止以安人;念高危,则思谦冲而自牧〔17〕;惧满溢,则思江海下百川〔18〕;乐盘游〔19〕,则思三驱以为度〔20〕;忧懈怠,则思慎始而敬终〔21〕;虑壅蔽,则思虚心以纳下;惧谗邪,则思正身以黜恶〔22〕;恩所加,则思无因喜以谬赏;罚所及,则思无因怒而滥刑。总此十思,宏此九德〔23〕。

简能而任之〔24〕,择善而从之,则智者尽其谋,勇者竭其力,仁者播其惠,信者效其忠〔25〕。文武并用,垂拱而治。

何必劳神苦思,代百司之职役哉!〔26〕——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《旧唐书·魏征传》【注释】〔1〕固:使……稳固。〔2〕远:使……流得远。

〔3〕浚:疏通,深挖。〔4〕当:主持,掌握。

〔5〕居域中之大:占据天地间的一大。《老子》上篇:“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。

域中有四大,而王居其一焉。”域中,天地间。

〔6〕以:用,行。〔7〕凡百:所有的。

〔8〕景:大。〔9〕克:能够。

盖: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。〔10〕盖:承接上文,表示推断原因。

殷:深。〔11〕傲物:看不起别人。

物: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。〔12〕吴越:吴国和越国。

〔13〕行路:路人。〔14〕董:督责,监督。

〔15〕振:同“震”,威吓。〔16〕作:兴作,建筑。

指兴建宫室之类。〔17〕谦冲:谦虚。

自牧:自我修养。〔18〕下:居于……之下。

〔19〕盘游:打猎游乐。〔20〕三驱:一年打猎三次。

《礼·王制》:“天子诸侯无事,则岁三田(猎)。”〔21〕敬:慎。

〔22〕黜:排斥。〔23〕宏:使……光大。

兹:此。九德:指忠、信、敬、刚、柔、和、固、贞、顺。

〔21〕简:选拔。〔25〕信者:诚信的人。

〔26〕百司:百官【译文】:我听说如果想要树木长得高大,就必须稳固它的树根;想让河流流的长远,就必须疏通它的源泉;想让国家能够安定,(主上)就必须积累得德和义;陛下您现在拥有中原这么大的国土,责任重大,需要在安逸的时候想到危险,勤俭节约,不能奢侈,这样的话就可以使江河长流,汉室长久中。

6. 文言文:关于 ‘安’ 字的所有文言文的解释 ①安定;安稳;安宁;安全.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风雨不动安山。”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审容膝之易安。”

②安适;安逸.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:“然后知生于忧患,而死于安乐也。”《琵琶行》:“予出官二年,恬然自安。”

③养;奉养.《曹刿论战》:“衣食所安,弗敢专也,必以分人。”《论语十则》:“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。”

④抚慰;安抚.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时时为安慰,久久莫相忘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若备与彼协心,上下齐同,则宜抚之安,与结盟好。”

⑤安心;习惯于.《柳敬亭传》:“敬亭亦无所不安。”

⑥安置;安放.《失街亭》:“离山十里,有王平安营。”

⑦怎么;哪里.《陈涉世家》: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?”

⑧表处所.哪里;什么地方.《鸿门宴》:“沛公安在?”

标签:平安 文言文 翻译